中国调料网 - 调料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行业资讯 | 调料知识 | 行业动态 | 市场分析 | 政策法规 | 餐饮食谱 | 市场行情 | 配方秘方 | 饮食文化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展会新闻 > 如何打造“君子·和”的团队
9.biz | 商业搜索

如何打造“君子·和”的团队

信息来源:tiaoliao.biz   时间: 2012-06-20  浏览次数:20571

    公元前五二二年冬的一天下午,齐国总裁晏婴陪同董事长齐景公刚刚打猎归来,就看到平时最会巴结领导的中层干部梁丘据早已经候在那里了。齐景公很高兴的对晏婴说:“你看,这么多员工,就只有梁丘据明白我的爱好,与我很和协啊!”晏婴听了马上脸色一变,说道:“梁丘据也只不过是相同罢了,哪里算得上和协?”齐景公诧异的看着晏婴说:“相同与和协有差别吗?”
    晏婴说:“当然有了。‘和’就如做羹汤一样,用水、火及各种佐料来烹调鱼和肉,厨工烧煮后,加以调和,使味道适中,太淡就加调料,味浓便加水冲淡。这样调好后,君子食用适中的羹汤,内心平静。领导者和下属的关系也是这样,对于任何一项方案的推出,领导者从大局认为它可行但在细微之处必然有一些不可行的地方,下属应该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中不可行的部分而使这个方案更加完备;而领导者认为该方案不可行但是其中有可行之处的,下属也应该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中可行的部分,而不是看着领导脸色行事,以揣摩领导心思为能事。这样,就可以帮助领导者在做决策时尽量少犯错误。这样的团队才是真正和协的团队!”
    齐景公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,原来如此。晏婴话锋一转,“而您刚才说的梁丘据却不是这个样子。领导者认为这件事可以做,梁丘据就也说可以做;领导者说这件事不可以做,他赶快也改口说不可以做。就如同用清水去调剂清水,谁愿喝它?不应该‘同’的道理就像这样。”
    晏婴的这番调和之学的道理也不是晏婴的首创,而是创建商朝的首任CEO伊尹的管理哲学。
    伊尹的“调鼎”之学
    伊尹,本来是奴隶出身,但其不甘于做一个普通的奴隶,且有大志向,于是依靠聪明和勤奋,成了一个优秀的厨师,进而成为厨师长,乃至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师级厨神。他从烹饪中悟出了古代帝王的施政之道、管理之道,希望能够寻找一展抱负的机会。
    通过一番运作,伊尹终于来到了商朝董事长成汤的身边。为了引起成汤对自己的注意,伊尹想出了一个有点风险的主意:有一次,刚刚得到成汤的赏赐之后,他就故意把饭菜做得很不合口,不是太咸就是太淡,成汤吃后连连皱眉,派人通知他后,他又把饭烧糊,成汤非常不高兴。有一天,成汤大摆宴席,请了许多宾客,伊尹又把饭菜做得很不适口,宾客们碍于成汤的面子,也不好多说什么,只是勉强吃了一些。成汤这下愤怒了,本来打算好好款待宾客,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好感,没想到却被一个小厨师弄砸了。于是就气冲冲地命人把伊尹带到面前查问原因。成汤盯着伊尹狠狠的问道:“伊尹,你平常做菜很好,我也赏赐你了,并没有亏待你,对吧?”伊尹答:“是的,您待我的确很好,我很感激您。”成汤又问:“既然如此,你为何最近做菜那么不认真?平常也就算了,今天是我大宴宾客的日子,你做出这样的菜来,岂不是让我出洋相么?你说吧,你究竟是怎么了?没有合理的解释,可别怪我对你不客气!”伊尹神态自若地说:“主人,做菜时不能放盐太多,太多了就咸得不合口;可是也不能放得太少,太少就会没有味道。只有把盐和各种调料放得合适,做出的饭菜才色香味俱全。”成汤说:“看来你还是很清醒的,那么,既然你什么都懂,为什么还要故意把菜做得如此难吃?”伊尹说:“主人,做饭是这个道理,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啊!既不能操之过急,也不能松弛懈怠,只有恰到好处,才能把事情办好。
    就像您在最近处理的国事中就犯了操之过急的毛病一样。”成汤听到此处,才知道伊尹是用做菜来论证自己的过失。
    伊尹继续趁热打铁,“有许多食物,都有腥、臊、膻的恶臭,但它们同样可以做成美味,这是因为调和食物滋味的‘五味’(甜、酸、苦、辣、咸)、烹煮食物的‘三材’(水、木、火)之中,‘水最为先’而‘火为之纪’,食物在水里煮沸一次,就会使滋味发生一次变化。火候时慢时急,就会对‘灭腥去臊除膻’发生影响。放调味品,或先或后,或多或少,其间相差甚微,却都有一定的准则,太早不行,太迟也不行;太多不行,太少也不行。所以‘鼎中之变,精妙微纤,口弗能言,志不能喻。若射御之微,阴阳之化,四时之数。故久而不弊,熟而不烂,甘而不哝,酸而不酷,咸而不减,辛而不烈,淡而不薄,肥而不腻。’一切都须恰到好处,才能获得至味。”接着,伊尹又从“肉之美者”、“鱼之美者”、“和之美者”、“饭之美者”、“水之美者”、“果之美者”、“菜之美者”七个方面,分别介绍各种名贵食品及分布情况和特点,滔滔不绝,如数家珍。最后他告诉成汤:汤是小国之君(当时的商朝只是大夏国的一个附庸小国),不可能把太多优秀的人才都网罗来,只能根据现有情况,把人才的优劣进行了解和配比,发挥其团队的最优领导力和协作力,就能够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。
    烹饪之道就是圣王之道,“天子成则至味具”。伊尹以厨人的调鼎知识理解的天下和治天下的道理,赢得了成汤的信任。“调鼎”在后世也便成为治国的代名词。
    孔子的“和”、“同”之较
    和晏婴同时代的孔子,把“和”、“同”之说加以继承和发展,就变成了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
    孔子提出了和协的原则就是求“和”不求“同”——君子的团队讲求和协而不同流合污;又提出了不和协的一面——小人的团伙只求一致,而不讲求彼此协调。
    我们如今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:
    一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,作为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,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,不论做人还是做事。他需要做的是调和团队内部的矛盾,把大家的智慧归纳、吸收和总结,最后找出最优方案并决策执行。如果管理者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,没有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原则,就容易左右摇摆,被其他人所影响。这样的管理者就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,成为他们打击政敌的工具。这样的团队就会逐渐丧失战斗力,这样的管理者就是“小人”!
    所以,在《三国演义》里,当我们看到刘备被曹操逼离新野,其臣下建议刘备放弃百姓时,刘备不听,依然带着百姓一起转移,使其被动应对,甚至妻离子散;当智囊屡屡建议刘备取刘表而代之时,刘备依然不听,导致再次被逼迫流离失所;当智囊建议其取川中刘璋之位时,依然是刘备,认为不可取,偏离了他做人的原则。正是这种种坚持,造就了刘备的“仁者”之名。因为刘备知道,曹操靠“奸”取天下,他就只能靠“仁”取天下,否则“三分而天下”的梦想都没法实现。同样的刘备,却愿意放权给诸葛亮,构建了一个和谐而团结的团队。虽然《三国演义》有虚构的成分,但大的史实却依然保留,让我们可以体会到刘备的“君子”之风。同样,大量的历史人物也告诉我们,“昏君”或者“昏臣”,往往都是没有主见,被“奸臣”所蒙蔽,从而沦落成为其打击“忠臣”的工具。
    二、作为管理者,需要在团队内部构建一种畅所欲言的环境,保持团队内部的生态平衡。如同做菜,酸甜苦辣咸,都得有,才有味道。光吃一种味道,总有烦腻的时候,五味轮换,反而日日新,始终保持旺盛的胃口和食欲。
    优秀的管理者可以与他周围的同事及下属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,就在于他能够听取其他人的各方面意见,不会因为团队成员说了不中听的话或是反对自己的决策而怨恨对方,能够理解和包容其他人,团队成员也不会因为他是领导而盲目附和。但平庸的管理者则不然,他不希望其他人否定自己的决议,哪怕是一点点不一样都不行。他喜欢看到在团队里面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声音,他把这理解为权威。同时,团队成员对上司的决策也言听计从,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,只求与上司完全一致,而不以原则为重。
    由团伙升级为团队
    当历史上的暴秦灭亡后,刘邦明白了“和”的道理,遂有了萧何、韩信、张良等人才参与的团队,大家各司其职,使弱小的汉国最终变成了强盛的大汉帝国。而项羽明白了“同”的道理,虽然有着良好的开端,却连对自己最忠心的范增都气的大呼“竖子不可与之谋”,最后落得孤家寡人,只得“乌江自刎”,让曾经强盛的楚国雨打风吹去!
    不同的管理者,因为不同的管理哲学,造就了不同的团队,导致了不同的结局!
    盛唐的缔造者李世民,正是抱着“和”的原则,才建立了连瓦岗寨的老大程咬金都愿意加入的精英团队,甚至连敌人的谋士魏征都拉了进来,当魏征屡屡犯言直谏,欺负的李世民下不来台,甚至在背后都气的大骂魏征该死,但依然对魏征尊重有加,言听计从。
    当李世民安排大臣封德彝广泛推举贤才,而封德彝却迟迟没能举荐一人。李世民问其原因,封德彝却答:“不是我不尽心竭力,而是如今没有奇才!”气的李世民说了一通经典的话:“君子用人如用器物,各取其长处。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,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?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,怎能污蔑整个时代的人呢?”封德彝羞愧而退。
    在司马光编纂的管理案例集《资治通鉴》中,类似“君子·和”和“小人·同”的兴衰案例比比皆是。
    靠一两个英明的领导打造出“君子·和”的团队不容易,如何让这个“君子·和”的团队永续健康发展,而不会逐渐再回到“小人·同”的一言堂的独裁统治状态,才是最难的!但仅有三百年历史的美利坚合众国却打造出了一个“君子·和”的政治体制——三权分立。正是在这种体制下,美国迅速富强,其企业也逐渐成了百年老店式的贵族企业。
    掉过头来看看我们呢!
    中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,才又开始诞生了真正意义的企业,三十年过去了,“城头变换大王旗”、“各领风骚三五年”却是这三十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写照。有权威机构做了调查,统计出中国民营企业的的平均寿命只有3.5年。为什么?
    在若干位成功的、失败的企业家痛定思痛的经验教训中,我们似乎看到了这样的规律:凡是讲求“和”的企业,在跌跌撞撞中基本能一直走到现在,而曾经辉煌一时的、却讲求“同”的企业,往往成为瞬间夺目的流星。
    三十年的经验教训,“和”与“同”的背后,就在于企业的管理层究竟是“团伙”还是“团队”?
    “团伙”的特点一般是为了一个短期的目标和利益,大家组合起来“团伙作案”,其做事风格往往是急功近利,贪婪浮躁,没有什么长期规划。顺风顺水的时候,大家各得其所,一旦遭遇逆境,立即作鸟兽散,没有什么归属感。而“团队”则是为了共同的远大理想和价值观,大家组合起来优势互补,相得益彰,顺境中互相提醒,逆境中彼此打气,迈过企业发展的十个阶段“意愿——选择——定位——目标——战略规划——起步——切入——成长——扩张——长寿企业”,最后修成正果。
    企业成长的最大的坎,就在于团伙是否能升级为团队;在于企业的掌舵者,是否能超越“同”的水平达到“和”的境界!
    摸着石头过河,是我国各色人等给自己犯错误找的冠冕堂皇的理由,可摸了三十年石头,总该看清方向了吧,总该吸取一点点教训了吧!如何在下一个三十年,看清前进的方向,改造自己的团队,修炼自身,是希望建立长寿企业的企业家们重点思考的哲学命题。近几年,这些具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开始重新回顾中国传统文化,希望从中国先哲的思想中找到命题的答案。方向选择正确了,答案的获取也就变得简单了。
    看看世界五百强企业,他们,恰恰是孔子的忠实门徒,在履行着孔子“和而不同”的理念,尤其在细节上打造一个“和而不同”的团队,建立彼此制衡的机制,来保证整个团队遵循一个高尚的价值观,让团队成员各抒己见,最后形成正确的决策。
    我们学习西方企业优秀的管理技巧,更需要重新学习东方的管理心法。这,才是中国企业不断进化的关键!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调料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